老了共情不了年輕人的擰巴了。家屬說超越《那些年》在她心目中的臺灣青春片的地位,我就覺得普普通通,尤其對主角苦大仇深的人設喜歡不起來。初期一個發(fā)型一樣衣服我一 asian 都要靠眉毛粗細和發(fā)際線高低來認臉了。Seriously LGBT 青春片里怎么都有個互相深愛但是不愿出柜還能惦記一輩子的對象的,大家真的都有這樣的經歷嗎?我小時候怎么要么是倆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隨便就在一起了(自然也不會記一輩子),要么是單戀/暗戀直人變了白月光,這種互相喜歡只是因為不敢出柜而不能在一起最后磨嘰一輩子的真的沒見過,以至于看太多這種故事審美疲勞無法入戲。